中国足球股改:当地领导离去,话题渐渐淡去
《体坛周报》记者马德兴在武汉三镇投资人即将停止投入之后,发表了一篇文章,对中国足坛所谓的“股改”进行点评。他认为,目前的股改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,大多数中超俱乐部在推进股改方面都遇到了麻烦,要么是止步不前,要么是股改失败。 2022年开始,中国足协要求改变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背靠一家企业的情况,让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当地的国企参与其中,实施“股份制”改革。 1996年,中国足协曾召集国内各甲A俱乐部的负责人和总经理开会,希望各球队能向公司化方向发展,尤其是选择股份制这种形式。当时,大多数国内俱乐部与当地体委以及一家企业合作,这种合作形式可以在短期内解决球队的经费问题。 然而,在合作一两年之后,由于经费和人事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,产生了各种矛盾,最终导致俱乐部解散,让俱乐部时常呈现出“城头变幻大王旗”的情况。 经过了26年的时间,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再次提出所谓的“股改”问题时,实际上是回到了起点。 然而,经过20多年的发展,现在的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与20多年前刚刚起步时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是完全不同的。以前,在俱乐部中,当地体委(即现在的各地体育局)仍然具有一定的话语权,但现在在职业俱乐部中毫无话语权,资方占据主导地位,球员则只是被雇佣者,听从资方的命令。 因此,所谓的“股改”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伪命题,因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,国企与民企很难兼容,尤其是在中国职业足球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经营模式,成为一个真正的“产业”之前,让民企烧完钱之后,再让国企继续烧钱,现行国企的各种制度和规定都难以容忍这种情况。 实际上,去年开始提出股改时,一些俱乐部很快有了新的动作,这与当地政府的相关领导有关。然而,一旦领导人离任或更换,就没有后续了。很多中超俱乐部的股改因为地方领导人的变更而难以继续下去。 因此,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股改希望不能寄托在地方领导人身上,而是需要制定和出台相关的统一规定,将股改制度化、系统化。 |